这些成语你经常用,但你知道它的真正来历吗?
很多成语我们经常说,但不一定真正知道它的来历,甚至有点的连意思都没搞懂,说不来岂不是笑话?说是起成语起源,我们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人文最为鼎盛的时期。该时期历史对我们后人影响巨大,涌现出了很多一直至今都使用非常频繁的成语。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才华。
下面将列举8个最常用成语及其出处。可以大大增加你的谈资。
1、脱颖而出: 形容本领全部显露出来。
出自:战国时,秦国攻打赵国。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助,毛遂请求跟着去。平原君说:“有本事的人,在人群中,就如锥子放在布袋中,尖儿立刻露出来。你在我家已有三年,但我未听说过你的名字,看来你没有什么能耐,还是不要去了。”毛遂说:“若我真的能如锥子,放在布袋里,就会连锥子上面的环也露出,岂止只露出尖儿!”后来毛遂就跟着去,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2、毛遂自荐: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提问说:谁毛遂自荐回答我的问题?首先说明毛遂是人名。意思说自我展现的含义,自高奋勇。
出自:公元前257年,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。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,临行前,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名文武门客随同前往,已选中十九人,尚缺一人。这时,门客毛遂自告奋勇,愿与平原君同往。促成楚、赵合纵,声威大振,并获得了“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”的美誉。
3、鸡鸣狗盗:指微不足道的本领。
出自: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,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。孟逃至 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。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,孟得以逃回齐。
4、纸上谈兵: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;比喻空谈理论,不能解决实际问题;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。
出自: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,年轻时学兵法,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。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,在长平之战中。只知道根据兵书办,不知道变通,结果被秦军大败。
5、一鸣惊人: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,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。
出自:公元前613年,楚成王的孙子新即位,做了国君。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。楚庄王开始即位的几年,不问国事,终日在宫中饮酒嬉戏,并下令:有敢谏劝者斩。当时的大臣申无守问他:“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,一连3年不飞不叫,这是一只什么鸟呢?”楚庄王答曰:“三年不飞,一飞冲天,三年不鸣,一鸣惊人。然后整理朝政,富国强兵,短短数年就开成大治局面。
6、三令五申:多次命令和告诫。
孙武流寓于吴,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,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。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,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。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,宫女们一阵哄笑,队伍乱成一片。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,宫女们只觉得好玩,根本不听命令。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,这是头领之罪,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。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,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。然后,孙武重新操练宫女,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。
7、道听途说: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,再去传给别人。
出自:春秋时代,齐国有个人叫毛空,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,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。有一次,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,他觉得非常稀奇,便告诉给艾子。他说:“有一个人,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,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。”他见艾子笑了,又说:“那天,从天上掉下一块肉,那块肉长有三十丈,宽有十丈。”艾子笑着问道:“真的吗?有那样长的肉吗?”毛空急忙说:“噢,那就是长二十丈。”艾子仍不相信。他又改口:“一定是十丈长了。”艾子说:“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?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?”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,最后只好说:“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。”成语“道听途说”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。
8、杞人忧天:比喻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。
出自:从前在杞国,有一个胆子很小,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,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,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。有一天,他吃过晚饭以后,拿了一把大蒲扇,坐在门前程量,并且自言自语的说:“假如有一天,天塌了下来,那该怎么办呢?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,而将活活地被压死,这不就太冤枉了吗?”从此以后,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、烦恼,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,脸色憔悴,都很替他担心,但是,当大家知道原因后,都跑来劝他说:“老兄啊!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?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?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,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,想开点吧!”可是,无论人家怎么说,他都不相信,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。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,引伸成“杞人忧天”这句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