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列步兵时代的欧洲步兵
看有关欧洲17-19世纪的战争题材电影时,常会出现这种场景:对阵双方相隔一段距离,都排着整齐的队形,每排步兵依次进行齐射,完成射击的一排退下,下一排士兵跟进,前一排的士兵被射杀,后一排士兵补齐阵列,直到一方的队伍被击溃,这种射击才会结束,仍保留较多士兵的一方为战争的胜利者。
这就是欧洲战场上著名的"线列战术",因为这种战术只依靠肉身抵挡子弹,也被戏称为"排队枪毙"战术,这种战争也被戏称为“回合制战争”。
图片来自网络
线列步兵(Line Infantry),近代欧洲陆军主力步兵。最早在17世纪初,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决定以簧轮式火器武装他的陆军。
实际上线列步兵不单单只使用线列阵型。线列步兵在大多数时候,使用这三种阵型:线列(Line),方阵(Square)与纵阵(Column)。
图片来自网络
从17世纪中期开始,步兵广泛采用了手持枪械,占主导地位的战术是线式战术,将步兵排成宽而浅的线列,然后齐射。一条线列,有二至四排士兵。
因为在近距离内,火枪的准确度能够相对地提高,加上装弹速度的缓慢,所以,只有密集阵型的射击才能最大限度地造成敌军的伤亡。线列以发挥最猛火力为目的排列。以松散(Skirmish)阵型排列的步兵,虽然能够寻找掩护,而且相对地灵活,但是,在对抗骑兵时十分脆弱,也不能守住阵地,抗击前进中的步兵纵阵。线列步兵向受到威胁撤退的散兵与骑兵提供了支持。
在遭到骑兵包围时,线列步兵能够迅速转变为方阵。这种方阵中间是空的,不同于长矛兵与旧式火枪手的方阵。
图片来自网络
即使是训练有素的步兵,以线列阵型行进时,速度仍然会非常缓慢,而且,在行进时,阵型很容易裂开,特别是在通过灌木、森林时。因此,在固定时,步兵通常采用线列阵型,而在行进时,通常采用纵阵。在冲锋、近战时,也会采用纵阵。
从理论上讲,一个团由三个营(两个战斗营和一个补充营)组成。然而,大部分团只有两个营,其中一个训练新兵,一个用来作战。在实际中,营是被用作单独的作战单位,团是一个行政的而不是一个行动的编队。每个连(纸面上)有3名军官、2名中士、2名下士、鼓手笛手各一名,加上100名列兵。一营兵力为1000人左右。实际上,大多数营都没有这样的人数,他们的平均兵力是500-700人。
图片来自网络
在火绳枪时代,队列也是存在的,但以密集的火枪手队列射击则是近乎自杀的举动,因为:每名火枪手需要在行军时携带四至六米长的火绳,火绳或是绕在脖子和肩膀上,或是缠在子弹带上。鉴于其燃烧速率相对较快,约为每小时十到十五厘米,十人中仅有一人需要负责在行军中保存火种,以便战时点燃。不过,射击火绳枪终究相当危险,燃烧的火绳很容易引燃周围的散落火药,因此,士兵在展开(射击)时相隔二到四步(1-3米),在冲击时才收紧队列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,清英双方武器射程相当,但清军火绳枪阵列稀疏,火力密度严重不足。英军多轮齐射后,清军便伤亡颇大,再一个刺刀冲锋,清军即告崩溃。
在面杀伤手段不发达的战争年代,结阵而战的兵种是强于同样数量的散兵的。因为结阵后个人需要防御的范围由360度缩小为只有前方的15到45度,所以对个人武艺的要求大大降低。而专注于攻击后,从而增强了攻击力。此外,步兵的另一个噩梦,是骑兵的冲锋,不成阵列的步兵面对骑兵几乎没有还手之力。
图片来自网络
能否打散成散兵线呢?那时候是做不到的,也没必要的。
首先,结阵而战上千年了,没有了阵列,缺乏训练的士兵分分钟崩溃,军官也不知道怎么指挥了,骑兵来了更是无法应对。即使是号称欧洲纪律最严明的普鲁士陆军,每天仍然有4次点名来防范逃兵。
其次,也没有必要,机枪等大杀器还没发明出来,管风琴枪也没大量应用,开花弹造价高产量低且时间引信极其不靠谱。火枪的精度很差,把人聚拢不见得会增加多少命中概率,一发实心炮弹也不过能杀死2、3个人。
图片来自网络
为什么用火枪?一名成熟的火枪手只需要几个星期的训练,而弓箭手则需要至少3年的训练。水力冲压机大量应用,板件胸甲得到普及,火枪自带穿甲属性。后来发现胸甲对火枪没什么防御作用了,也就停止列装步兵了。只是列装部分需要近战的精锐骑兵。
为什么不趴下?火枪只有站着才方便装填,当时的战术不是躲避子弹,而是尽可能多的射击,装填越快,火力越强。
为什么列队?一防骑兵突击,二防士气崩溃,三便于指挥,四传统如此。
为什么英国陆军战斗力那么强?英军每个步兵排都比欧洲其他国家多两名士官来监督秩序。
为什么那么危险士兵还踊跃站在第一排?第一排士兵有勇气津贴,工资比其他士兵高三成以上。第一排士兵齐射后,第二排士兵上前齐射,那时第一排士兵就成了第二排了。
为什么齐射?一,首发时机很重要,太迟损失大,太早没效果,需要军官把握。二,没有无烟火药,零散射击烟雾会遮挡后面开枪的视线,中级军官需要骑马才能看到烟幕后的敌情。
大家可以讨论一下,线列步兵战争是绅士的战争,还是士兵职业化的古代大成之作,又或是排队枪毙的无脑炮灰流打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