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小青:明代万历大才女,婚后两年就香消玉殒,究竟发生了什么?
说到冯小青,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,她就是《红楼梦》中的林黛玉,世人皆知《红楼梦》,却不知《小青传》。
图一
我们都知道,林黛玉的形象,是集历代古典才女之大成,而红学大家冯其庸却这样归结林黛玉:“其有藐姑仙子的仙和洁,有洛水神女的伤,有湘娥的泪,有谢道温的敏捷,有李清照的尖新和傻,有陶渊明的逸,有杜丽娘的自怜,有冯小青的幽怨”把林黛玉和冯小青深刻地联系在一起。
冯小青,明末一个才华出众却又身世不幸的奇女子,根据明末清初的史学家、文学家张岱在《西湖梦寻》所载,冯小青是广陵人,本是世家女,小青工诗词,解音律,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女。
十六岁那年她被迫所嫁冯生,而小青与其正妻同居一个屋檐下,却没有一点安全感,最后,竟然被大妇赶到孤山别业,凄怨成疾,临终前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,年仅十八岁。
小青十六岁嫁到冯家,十八岁香消玉殒,其短短两年光景,竟然付出了生命代价,可见在这两年里,小青究竟受到了怎样的压迫与折磨。
图二
十岁那年,一位老尼来到冯府门首。看见小青在门外槐荫下纳凉,便驻足观望。许久,走到树下,拉着小青的手儿,一字一句传授给她一部《心经》。
小青只跟随着这老尼念了几遍,最后一字不漏地地读了出来,老尼十分欣慰,摸着小青的头,不住地称赞。一会其母到外面呼喊小青吃饭,见一老尼驻足于门口,便礼貌询问了老尼。
老尼说道:今天路过你家门口,看见你家的女孩在槐荫下纳凉,因见她生得聪慧,但恐怕福薄命短,故此驻足停步,教授她一卷心经。而这小孩福薄命短,需要弃家庭父母,随我一起修行,不然活不过十八”。小青母亲先是谢过了老尼,而后大怒道:“要是再敢胡说八道,定将你送去官府”。
老尼摇头叹息,转身走了。临走的时候,留下一句偈语,曰:“佳人双九,芳华无有;一十八秋,香魂应休!”
图三
长大后的小青,小青之母贪图一时的钱财将小青嫁到杭州冯生家中做了妾,大妇冯生原配。容貌平平,性格却十分嫉妒别人。
有一次,三人同行至天竺寺许愿,小青心怀虔诚,俯首祷告。
当即作了一首诗:
稽首慈云大士前,莫生西土莫生天。
愿为一滴杨枝水,洒作人间并蒂莲。
大妇嫉妒之心顿时起来就问到:“我常听讲西游,里面如来佛最是法力无边,乃是万佛之首,为什么世人偏偏不喜拜他,而喜拜观音呢?”
小青也是一愣,不曾想大妇有此一问,于是无心答道:“如来佛虽然佛法广大,但不怒自威,使信徒心生畏惧,不敢相近;而观音菩萨,低眉下顾,心中有大慈悲,大怜悯,诸事有求必应,因此人们都信她,拜她。”
大妇听了怅然不乐,私自做了一个决定,将冯小青赶出家门,蛰居孤山,青灯独守,只有靠读书写作来打发时光。小青虽然贬居此处,却无意中得此令人耳目清逸的所在,只是到了傍晚,那种幽怨堆满心胸。于是,做诗以寄:
春衫血泪点轻纱,吹入林逋处士家。
岭上梅花三百树,一时应变杜鹃花。
在此以后,小青愈发变得幽怨自恋起来,甚至到了病态的程度。在如此愁忿交加情况下,病情越发严重了。那一天,情绪低落的小青,忽然有了几分精神,便让身边的人去为她寻一位画师,结果,画师连画两稿,冯小青都不满意,说是只画了人的形,却没能画出人的神。画师要求冯小青不必再端坐,谈笑行卧、喜怒哀乐一切随兴就行。
就这样,第三幅写照画好了。小青把玩,果然极窈窕纤弱之至,这才满意。
画师离开后,小青挣扎着起来,将自画像张挂榻前,煮酒焚香,每天与自己一样的画像为伴,最后写了一首诗:
新妆竟与画图争,知是昭阳第几名?
瘦影自临春水照,卿须怜我我怜卿。
未几,哭声歇了,人已长逝。时年一十八岁。正与老尼偈语相应。
图四
小青死后,冯生晚来奔丧,检索小青遗物,得诗稿一卷,遗像三幅,并寄杨夫人绝笔信一缄。拆开展阅,愁情绵绵不尽,冯生非常悲痛,哀呼道:“小青,是我辜负了你啊!”
小青虽死,大妇妒火犹不止息。得知小青遗有诗稿画像,竟从冯生手中强行索来,付之一炬,得亏有人保存了一些得以流于后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