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睡曹县一张床,不要上海一套房?走红的山东曹县,到底牛在哪?
山东菏泽的曹县,最近真的很火。
事件的起因其实非常无厘头,就是一个短视频博主在直播喊麦时,经常用曹县方言大喊一声:
山东菏泽曹县牛皮666,我的宝贝!
浓郁魔性的曹县口音,受到了不少网友的关注。
曹县迅速开始走红,网友们一窝蜂地创作了大量的段子:
北上广都属于曹县18环,他们的人均收入可是3000元。
其实曹县也没有传的那么离谱啦,当你在曹县打拼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,其实还是上海压力小点。
宁睡曹县一张床,不要上海一套房。
各种段子的堆积下,曹县彻底火了。
很多人都好奇,迅速红遍全国的曹县,到底牛在哪?
1
曹县,位于山东省西南部。
是山东省首批20个省管县之一。
全县共有人口约170万人,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。
别看如今的曹县如此火热,可其实当年的它并不是这样的。
拿被称为“山东第一淘宝村”的曹县大集镇来说,十年前,人均只有8分地,全镇32个行政村,省级贫困村有2个,市级贫困村有14个……
因为这样的环境,当时还流传一个“笑话”:
周边乡里都不愿意给这里的年轻人说亲,曹县一度是远近闻名的“光棍村”。
并且曹县的道路闭塞,周围没有大城市可以依靠,留在村子里只能种种庄稼。
为了更好地发展,很多人都走了出去。
只是出去,也只能给人打零工。
不过要是留下来,可能一点机会都没有。
于是久而久之,年轻人纷纷选择出去闯荡。
村子里剩下的,只有老人和孩子。
面对一个个空荡荡的村子,那个时候可能不会有人想到,短短几年的时间,曹县就会一飞冲天。
说出来很多人不信,不少人提起曹县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“棺材”。
棺材制造,也一度成为曹县的“支柱产业”。
其实这一切,还要从曹县的地理位置说起。
曹县地处山东、河南交界处,没山没水没资源。
唯一不缺的,就是“泡桐树”。
因为盛产桐木,曹县自古和木材加工、雕刻脱不开关系。
曹县木雕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遗憾的是“泡桐树”质量太轻,不太符合国人对家具的需求。
精湛的木雕,再加上曹县盛产的泡桐树,一直没有用武之地。
但最近的这些年,随着日本老龄化的加剧,他们对棺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。
日本的火葬文化是需要死者和棺材一起烧。
而且他们对于棺材的要求是易燃、烧得快,还得轻便易运输,美观度上也不能差。
巧的是这些要求,曹县的“泡桐”和“木雕”都能满足。
一来二去,双方就这样合作上了。
曹县的“蜕变”也因此开始。
2
其实最开始的时候,曹县也只是小范围地加入到“棺材行业”。
好多都只是个体户。
但因为制作精湛,再加上取材方便,“慕名而来”的日本人越来越多。
曹县慢慢形成了一个“产业链”。
并且随着曹县生产棺木的厂家越来越多,棺木的产业化越来越明显,棺木成本越来越低,档次越来越高,生产流水线越来越强大。
为了充分满足“消费者”的需求,他们还深入地了解、学习日本传统文化。
在以往的基础上,弄出了更有特色的产品。
一次一次的努力下,曹县棺材垄断了日本市场,市场占有率达到了惊人的90%。
棺材市场的火爆,慢慢又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。
曹县慢慢展现出了新的活力。
这其中排在首位的,便是寿衣行业。
刚开始的时候,曹县人确实打算做寿衣。
遗憾的是在国内,寿衣产业已经成熟。
后来居上抢市场,肯定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“摩擦”。
对于刚刚起步的曹县而言,是十分不明智的。
所幸的是当时,“汉服热”才刚刚开始。
在几个返乡年轻人的带领下,曹县人开始把眼光投向了汉服方面。
于是村子里老一辈的裁缝,开始设计、制作汉服。
年轻一代的人,则通过互联网,将各式各样的汉服传递出去。
这样一来一回,两代人的交流也更密切了。
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人,都慢慢返乡、加入了其中。
昔日“空旷”的曹县,又热闹起来了。
而且不得不说老一辈人确实心灵手巧,所设计出来的样式,相比互联网上的“粗制滥造”实在是降维打击。
曹县的汉服,很快就火了。
通过这些年的发展,曹县汉服已经发展成熟。
如今我国汉服市场的规模或超100亿元,其中山东曹县拥有汉服产业链的商家超过2000多家,占据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。
而在生产汉服的同时,曹县人又将眼光放到了演出服上。
在他们的努力下,曹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演出服生产基地。
几乎全国各大晚会、演唱会、戏剧所需要的服装,25%都来自曹县。
曹县是真的发展起来了。
3
短短的几年来,通过“棺材”、“汉服”等多个行业的发展。
昔日的曹县,如今成了“电商名地”。
再提到它时,也是一些许多响当当的名头:
它是菏泽的龙头县。
2020年的生产总值就达到了463.82亿。
它有中国首批淘宝镇,是山东省唯一一个淘宝村全覆盖的乡镇。
它还是中国首批规模化克隆牛实验基地......
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沉淀,才有了如今曹县的爆红。
才有了曹县火爆“出圈”后,梁惠民在接受采访时的回答:
各位网友对曹县的关注度非常高,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调侃的,我们都欢迎到曹县来走一走,看一看,看一看我们真实的曹县。
而梁县长之所以如此有底气,则是过去的这些年来,百万曹县人共同的努力。
全文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