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吗?成都曾经叫做南京,成都的别称好多,你知道几个呢?
01
成都的别称
成都电视塔夜景
成都,到底有多少个别称?你又知道几个呢?成都还被叫成南京,又是咋回事呢?
四川人摆四川人的龙门阵,吹牛不犯法,不求正确,只求有趣。
02
大城、少城
成都人民公园内的少城苑
成都的得名上一次已经摆了,公元前316年,秦国灭了蜀国,过了5年,张仪就到蜀国来了,然后就有了成都这个名字,用了二千三百多年,名字和城址都没变过,堪称一个奇迹了。自从有了成都,就像一个人有了名字一样,人难免有外号,有别称,对一个城市来说,当然也不例外。
张仪到成都来,当然得修城,古时候,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城池,没有城墙围起,就像人在裸奔一样,随时都会被收拾的。
据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记载:“秦惠王二十七年(公元前311年),仪与若城成都,周回十二里,高七丈……修整里阓,市张列肆,与咸阳同制。”
成都从一开始就不一般的,张仪修成都的时候,就是和当时的秦国都城咸阳是一样的,成都修的时候,就仿造咸阳,修了“大城”和“少城”,大城先修,大城是郡的治所,是军事中心,大城修了之后,第二年才又修的少城,少城是县的治所,是经济、市集中心,少城在大城的西面。陆游的《成都书事》诗中就有:“大城少城柳已青,东台西台雪正晴。莺花又作新年梦,丝竹常闻静夜声。”这里的大城少城就是指成都了,只不过那个时候陆游是有点落漠的,范成大那时担任四川制置使,陆游在他门下担任幕僚,就一个闲职。
03
龟化城
成都老茶馆
成都还有一别名,龟化城。
这又是咋回事呢?
传说张仪在修成都城墙的时候,按照其他修城墙的方法修,成都就是一个冲积平原,城墙怎么修都修不好,刚刚修到一定的高度就垮了。不要说古代,就是在上个世纪成都都没得啥高楼大厦的,张仪修不好城墙就有理由了。这样修不好城墙,张哥就郁闷了,找不到原因,就像个没头苍蝇一样,在工地乱逛,希望能够找点办法。
一天,忽然见到一只大乌龟从锦江里爬出来,一对龟眼与张仪对视,便向前爬行。张仪心里一动,就跟着乌龟走,乌龟在前面爬,张仪就在后面跟。乌龟爬了一圈后,在东南角就无疾而终了,张仪就大感不惑。那时的人,有事不解就问巫师。巫师说,乌龟泄露天机,来指引张仪修城。张仪便沿着乌龟爬行的路线修城,成都城才这样修筑起来了。所以成都又叫龟化城。
唐朝诗人戎昱在《成都暮雨秋》一诗中吟咏“九月龟城暮,愁人闭草堂”;宋朝诗人薛季宣《张村》一诗也有“青城足跻攀,那染龟城尘”,不管你信不信,反正这个神话我是信了。
04
天府之国
稻田
说起天府之国,你是不是也想起成都呢?对了,这又是成都的一个别称。
但最早说的天府之国并不是指成都,而是关中平原。秦末汉初,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:“关中左崤函,右陇蜀,沃野千里,此所谓金城千里,天府之国也。“这是第一次出现天府之国。
都江堰水利工程修筑后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成都平原的富庶就渐渐超过了关中平原。三国时期,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中说:“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,以成帝业。”乃至晋代,《华阳国志》说:“蜀沃野千里,号称陆海,旱则引水浸润,雨则杜塞水门,故记曰:水旱从人,不知饥馑,时无荒年,天下谓之天府也。”自此之后,“天府之国”成为了成都平原的别名,并流传至今。
05
锦官城
成都锦里古镇老街
成都还有一别称,锦官城,这可能是我们接触最早的别称。
为什么呢?因为这是出现在课本里的别称,只要读书,就得学古诗,关于锦官城的古诗太多了。“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”“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”“锦城虽云乐,不如早还家”“锦城丝管日纷纷,半入江风半入云”这些都要背的啊,都是读书时的噩梦哦!
那为什么成都叫锦官城呢?
从古蜀国蚕丛氏这位养蚕专家开始,形成独特的农桑文明。锦也成为蜀的重要特产。蜀地丝绸业发达以后,大量的产品以蜀地中心成都为起点,经云南进入东亚至中东,流通到地中海沿岸国家,形成了南方丝绸之路。汉时,张骞出使西域发现有蜀锦走非官方渠道流入国外,引起了汉王朝的强烈重视,西汉时期朝廷就在成都设置了专门设置了蜀锦专管机构,设“锦官”管理,在中国历史上,因特产而在一个城市设置专门官员管理是绝无仅有的,所以有了锦官这个官职,才有了锦官城。
06
蓉城
芙蓉花
成都为什么又叫“蓉城”呢?
这还得从五代十国说起。成都那时候是后蜀,皇帝是孟昶,这个皇帝在位时间还不短,在位时间32年。孟昶深得儒家思想精髓,践行勤政爱民、发展农桑,励精图治,在他统治下,后蜀政治清明、社会祥和、国泰民安,春节快到了,春联也是这个皇帝发明的。孟昶有个妃子叫花蕊夫人,花蕊夫人喜欢芙蓉花。有一年,在339猛追湾的灯光秀上,还有花蕊夫人呢。孟昶就在成都城墙上遍种芙蓉花,所以成都就有了蓉城这个别称。
07
南京
陕西蒲城唐玄宗李隆基泰陵
成都还曾经叫过南京,这个别称可能好多人没有听说过。
先看一首古诗,杜甫有一首诗叫作《梅雨》,诗云:“南京犀浦道,四月熟黄梅。湛湛长江去,冥冥细雨来。茅茨疏易湿,云雾密难开。竟日蛟龙喜,盘涡与岸回。”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四月梅雨季节的场景。诗中第一句写到了“犀浦道”,显然是成都的地名。可“犀浦道”前面却又写的是“南京”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这是因为唐代有个规矩,皇帝离开京城长安,到其他地方短期停留居住之地称为“京”。“安史之乱”爆发后,洛阳、长安相继沦陷。杨国忠就劝唐玄宗到蜀地来躲灾,于是唐玄宗逃到了成都,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左右,唐肃宗至德二年(757年),唐军收复两京,肃宗遣人迎唐玄宗回到长安,并以蜀郡为太上皇幸蜀驻跸之地,冠以“南京”“南都”的称号。
好了,今天就到这儿了,再见,朋友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