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叔同为什么出家(下)
1937年5月,《越风》杂志增刊《西湖》,发表弘一大师口述、高文显笔录《我在西湖出家之经过》,言明其出家的远因近果,诸诸因缘聚会等,后人读过有些许遗憾。
但在此文中,李叔同说道:“我到虎跑断食,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,及到民国六年的下半年,我就发心吃素了。”李叔同此日志给夏丏尊看过,后赠送给堵申甫。1947年,发表在《觉有情》杂志上。因年代久远,许多研究者未能获观。2012年10月7日(农历9月初四),弘一法师(李叔同)圆寂70周年,《断食日志》影印出版,我们从中或可了解促成其出家的诱因。
据《断食日志》记载:
丙辰新嘉平一日始。断食后,易名欣,字俶同,黄昏老人,李息。
十一月廿二日,决定断食,祷诸大神之前,神诏断食,故决定之。
十二月一日,晴,微风,五十度。断食前期每一日。疾稍愈……
十一日,阴寒,夕晴,四十七度。断食正期第六日……心目豁爽,写字百三十八,坐檐下曝日,四时就床,因寒早就床。是晚感谢神恩,誓必皈依,致福基书。
十四日,晴,午前风,五十度……暗记诵《神乐歌序章》。
十五日,晴,四十九度……敬抄《御神乐歌》二页。
从十五日至十八日,日志中都有记载其抄或诵《御神乐歌》、《神乐歌》。从《断食日志》中不难看出,李叔同在出家前信过日本天理教 ,但未成为正式教徒。
据考证,天理教为日本宗教神道一派,其教祖中山美伎(1798—1887),原藉日本奈良县山人。1938年10月23日为其患病长子祈福,自称“真神”降临,要她做神的喉舌,施咒术救世,全家传播“天理王命”,以降神日为创教日。该教称世界为父母神所创造,教民必须感谢神恩,互敬互助,消除恶业。主要经典有《御神乐歌》《御笔先》《御指图》。教会总部设在奈理天理市,领导人须继承教祖血统的“真柱”,教徒多达200多万人。据1953年第5期《日本中国学会报》记载,李叔同日籍夫人归国后成为一名天理教徒。
日本天理教会员在工作
李叔同回到上海度假,其弟子李鸿梁数次看望他。有一次临分手时,李叔同送其“在断食期间所写的,只有三寸高二寸宽的日本天理教经典”。李鸿梁的记载并对照《断食日志》,是目前为止惟一有关回忆李叔同关于天理教的文字。天理教是日本地方宗教,李叔同信仰其时间应当不会很长。天理教与佛教并无关系,与李叔同出家也不存在必然的关系,但通过此事可以反衬其出家的心理过程。
断食使李叔同“梦变为丰颜之少年”“身体舒泰”,其身心得到从未有过的愉悦。他从虎跑寺归来写“灵化”二字并跋:丙辰新嘉平,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,身心灵化,欢乐康强,书此奉稣仁弟以为纪念,欣欣道人李俶同。下钤“李息”、“不食人间烟火”印章。另外,他整理断食期间所写的书法,并有题记:“丙辰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十八日,断食大慈山定慧寺所书。”下钤“不食人间烟火”、“一息尚存”印章。
李叔同告诉夏丏尊,断食并无痛苦,身心有飘飘欲仙之象,习字笔力未减,所写魏碑、篆书、隶书,从未间断。头脑较平时灵敏,颇有文思,怕出毛病,终于不敢作文。断食后食量大增,平时茹素,断食后且能吃整块的肉,自己觉得脱胎换骨了,并取老子“能婴儿乎”之意,改名李婴。他又告诉姜丹书,断食时“感觉非常灵,能听人所不能听,悟人所不能悟”。姜丹书回忆“他面目黧黑,而神采奕奕”。断食后,李叔同又拍了照片作为纪念。
夏丏尊
李叔同身体较弱,自认为难享高寿。丙辰年,算命先生又断定他有大灾必死,所以他刻了一方“丙辰息翁归寂之年”,为人写字时常钤盖此印。断食后,他再也不钤盖此印了。
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断食使李叔同焕发精神,脱胎换骨了。
1917年农历正月初八,李叔同于虎跑寺目睹朋友彭逊之剃度出家,他与彭逊之畅谈片刻,大受感动,当即皈依了悟法师,法名演音,字弘一,正式成为居士,并开始茹素。1917年底,李叔同在复刘质平信中说:“鄙人拟于数年之内入山为佛弟子,或在近一二年内亦未可知,时机远近,非人力所能也。近已络续结束一切,君春秋尚盛,似不宜即入此道。”李叔同将准备出家之事告诉远在日本的弟子,可他没有告诉在上海的日本夫人。因为,他怕她伤心。出家不是短期行为。从他的日本夫人在其出家后来西湖痛哭流涕请求其回俗,并以日本僧人可以娶妻食荤为理由劝他,可见李叔同并未向她讲清楚中国出家人如法如律的生活。
虎跑寺
自皈依至出家,李叔同除教书和必要的应酬之外,他经常到虎跑寺研习内典。其间,天津好友王仁安正任杭州道尹,与李叔同在虎跑寺相见并有诗,其一:“步步弯环步步奇,常愁略有不通时。却怜叠嶂青峦处,一曲羊肠到始知。”其二:“兴来寻友坐深山,竹院逢僧半日闲。归至清波门外路,又将尘梦落人间。”由此二诗可见李叔同的生活写照。《我在西湖出家之经过》中,李叔同又言道:“(吃素后)在冬天的时候,我即请了许多经,如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大乘起信论》等等,很多的佛经,于自己的房里也供起佛像来……于是天天烧香了。”李叔同又历数其与杭州的因缘,并说杭州的佛教气氛也是他出家的原因,这自有其道理。可是也有人问,他在杭州呆了那么多年,为什么早不出家,晚不出家,偏偏在其断食之后呢?天下许多事,即便是自己经历过的,有可能讲的清楚,有可能讲不清楚。但是李叔同断食后所得到未曾有的欣快,是其出家原因之一,总不为过吧。
李叔同出家前对寂山和尚说:“弟子出家,非为谋食,纯为了生死大事。”这句话或可道破李叔同出家之谜。因为依佛教理论,了脱生死即是超出轮回之苦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而于娑婆世界,则是普渡众生,以积极人生态度去完成一个新的自我。
李叔同的出家原因不是一元的,而是多元的。他之所以出家,决非某一个或某几个原因所能完全诠释的。应当是历史、时代、社会、个人及家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
丰子恺于1948年在厦门佛学会演讲的《人生三境界》可以为李叔同出家作一圆满注解:一是物质生活,二是精神生活,三是灵魂生活。丰子恺所说的灵魂生活即宗教生活。李叔同在物质、精神生活绚烂已极,而后复归平淡的灵魂生活,即宗教生活是其必然的选择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