瞎子阿炳:一个吃喝赌、败光家财的人,竟然成为伟大的音乐家
一九七八年,小泽征尔,这位世界一流的指挥家,来到了中国。他是特地来听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弹奏二胡的。
讲到半途,这位大师“扑通”一下跪倒在地,兴奋地说道:“这首曲子,只有跪下才能听啊!”
旁边的翻译大吃一惊,连忙将他扶了起来,鄙夷道:“这只是一个乞丐写的歌而已。”
小泽征尔一句话也没说,一直跪在地上,直到他把这一曲完整地唱了出来。
当他听到这句话时,眼泪夺眶而出。他道:“我不配做这首歌的指挥,这是一首享誉全球的乐曲。”
这是一首名为《二泉映月》的曲目,作者是盲人阿炳。
瞎子阿炳,无锡的一个游手好闲的流浪艺人,出身低微,生活贫困,喜欢抽烟,喜欢逛窑子,因为得了眼疾,他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。
正是这样的一个堕落的纨绔子弟,创造出一首可以与贝多芬媲美的不朽的音乐,举世闻名。
其中又有什么传说呢?
怎么从一个无家可归的人,变成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?
阿炳本名华彦均,无锡东亭人,人称“阿炳”。
他生来就是个不幸的孩子。
他的母亲是寡妇,父亲是华清和的道士。后来,他们偷偷地生活在一起,并有了一个叫阿炳的孩子。
看到阿炳出生时,那张圆圆的、粉嘟嘟的脸蛋,那叫一个可爱。
阿炳的妈妈,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,她抚摸着阿炳的脸蛋,默默流下了眼泪,她心中清楚,这个生下来就见不得光的孩子,注定要和她一起受罪。
襁褓中的阿炳更没有想到,自己一出生,便成了罪恶的附属品,背负了寡妇母亲生活不检点的罪名,遭人唾弃。
一个无辜婴儿刚刚呱呱坠地,便要承担起父母情感的孽债。
最终,秦氏以身殉情,自尽身亡。
阿炳可以埋怨上天的不公平么?不能,因为他没有选择。
华道士为了保住雷尊殿和自己的名声,阿炳被送回了农村的家乡,交给了嫂子照顾。
当阿炳8岁时,华道士最终将阿炳带到了雷尊殿,与他同住,却不将阿炳的来历说出去,反而要阿炳称呼他为师父。
初来雷尊殿的时候,阿炳脸色蜡黄,骨瘦如柴,性格暴躁,三言两语就暴跳如雷,典型的问题青年。
阿炳的各种恶习,华老道都看在眼中,心疼不已。他觉得,自己的儿子在别人家住了那么多年,没有受到父母的关爱,也不能责备他。
华道士用心照顾着阿炳,这让瘦小的阿炳有了家的感觉。
华道士有“铁手琵琶”之称,他对阿炳非常看重,将阿炳送入私人学堂,手把手地教阿炳拉二胡,打鼓,琵琶,长笛,真真是倾囊相授。
闲来无事的时候,他就会弹奏一曲,阿炳不在学校的时候,他就会双手撑着下巴,一动不动地听着。
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,他都会努力练习,哪怕十根手指在触碰到古琴的时候,都会被划出一道道血口子,甚至在古琴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疤痕。
阿炳顶着炎炎烈日,在寒冷的天气里,敲着石块和鼓,冷到会哆嗦,热到大汗淋漓,但他没有停止,双手还是有节律地敲着石块,他的双手已经布满了老茧,弹奏的时候,他的双手都被汗水浸透了,这让他更加的吃力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12岁时已经掌握多种乐器演奏技巧,18岁时,在无锡的道教乐坛上被称为是一位优秀的表演大师。
阿炳在与华清和相依为命的日子里,他是幸福的,虽然不称呼师傅为父亲,但日子就像父慈子孝那般生活。然而,难得的幸福生活在阿炳26岁时结束了。
1919年,师父病入膏肓,临死之前,他将阿炳喊到他的病床上,告诉阿炳:“孩子,我是你的父亲,非常对不起你,我离开后,你要勤加练习,把雷尊殿照顾好。”
他喊了二十几年的师傅,原来是他的亲爹,而他却是一个野种,想到这里,阿炳心中百感交集。
阿炳在他爹死后,接替了他爹的位置,成为了雷尊殿的掌舵人。
雷尊殿的香火一直很旺。如果阿炳好好管理雷尊殿,雷尊殿的供奉,足够他一辈子吃穿不愁了。
可是阿炳接管雷尊殿后,自己开始开始飘飘然,同时被坏人胡大海引诱吃了鸦片,整个人变的奄奄一息,阿炳更加放纵自己,大把花钱,花天酒地,吃喝嫖赌样样精通。
进入命运的漩涡后,阿兵的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,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都会让他暴跳如雷。
渐渐地,阿炳对雷尊殿的管理,已经没有了兴趣,所以,雷尊殿里的信徒,也就再也没有来过。
35岁那年,阿炳患上了梅毒,未能及时救治,双眼失明。
阿炳,这个为音乐付出一切的人,现在却成了一个面黄肌瘦、面色苍白、嗜酒如命的瘾君子,瞎子,并被道教驱逐。
阿炳的“幸福生活”突然结束了,他失去了谋生的能力,只好在街上卖唱。
可阿炳双目失明的模样,却让人触目惊心,双目凹陷,眼球凸出,只剩下一片白色。当他在街上唱歌的时候,大家都避而远之。
为了活下去,阿炳不得不寻求改变。
他身穿长袍,头上挽着道冠,头上带着一副太阳镜,背上一把古筝,右肩挎着一只布囊,囊中放着一支长箫,还有一本曲谱,他右手持弓,左手按弦,一边行走,一边拉奏。
大街小巷,到处都是阿炳婉转流畅,跌宕起伏,意境深远的琴声。
所有人都只听到阿炳的曲子,充满了悲凉,但他们并不知道,他就是在用这种悲凉的方式,来表达自己悲惨的人生。
卖唱的人,被人欺负,被人打骂,都是常有的事。
阿炳除了在街头卖唱,他也经常到人多的茶楼、烟馆之类的地方去,挣些零钱。
他发现,老百姓最喜欢听的,就是那些民间的八卦,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。
这给了阿炳创作的源泉。
他将听到的各种民间趣事,编成简单明了,通俗易懂的曲子,用说唱的形式表现出来。
阿炳的日子过得并不好,不过他却是个有血性的人,不怕富贵,敢于为平民出头,深得村民们的喜爱。
得知阿炳生活困难,华三胖常常无偿地帮他修复乐器;当阿炳没有吃饭的时候,餐馆的老板李喜福常常给他带去了一些免费的食物;阿炳在下雨的时候,没有赚钱的机会,会有人照顾他场子,帮他赚点钱。
患难夫妻,相惜相守。
了解阿炳的人,都很同情阿炳,见他双目失明,便给他介绍一个寡妇,名叫董彩娣,两人很快同居,一起过日子。
阿炳的叫董彩娣“阿彩”,阿彩出身贫穷,年轻的时候和一个卖鞋的结婚,生了两子三女,后来因为卖鞋的去世了,只剩下她和5个孩子。
丈夫死后,阿彩根本无力养活5个孩子,她一人抚养五个小孩,日子过得很艰难,于是将他们都送人了,就是在那个时候,他遇到了阿炳。
阿彩虽然笨拙了点,但是对阿炳却非常好,两个人几乎是寸步不离。
阿彩就像是阿炳的眼睛,天天拿着一条竹子拖着阿炳在大街上唱歌,他们两个人走到哪里,就在哪里表演,成为街道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阿彩很感谢阿炳,因为阿炳是她的家人,是她可以依赖的人,是她最大的保障。
两人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,相惜想守,互相依靠。
阿炳有了老婆后,为了赚钱,他拿着二胡,模仿别人的讲话,然后将这些消息,结合当时发生的事情,编出一首歌谣,像故事一样向别人讲述。
慢慢地,阿炳演奏的曲子都被大众喜欢,他们都要阿炳再演奏一首。
听众们的热情激发了阿炳的音乐与艺术的热情,让他在更高的层面上寻求新的突破。
一听到无锡来了有名的老师,他就会不顾一切的去拜见,向他讨教。
阿炳为了能够将《梅花三弄》演奏的更好,已经拜见了十八个老师。
阿炳听闻张步蟾弹奏的一手好琴,便每日清晨都会守在门前,静静地听他弹奏,然后默默地离开。
张步蟾受到阿炳的触动,心甘情愿将自己的弹琴经验,倾囊相授。
阿炳广拜名师,刻苦钻研,不但能演奏出很多美妙的曲子,而且还能演奏出很多新的曲子,头上能弹琵琶,背后能拉二胡,他处处都游刃有余。
《二泉映月》正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,它表现了受苦受难的阿炳发誓要与宿命斗争的精神状,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。
1950年12月4日,阿炳在贫病交加中去世。阿炳的作品还有很多,可惜只留下了《二泉映月》、《听松》、《寒春风曲》、《大浪淘沙》、《龙船》、《昭君出塞》等六首。
阿炳的一生,就像《二泉映月》里的故事,充满了大起大落。
阿炳的《二泉映月》是他一生中最经典的作品。在1985年,这首歌被美国认为是最流行的一首乐曲,受到了国际上众多权威人士的高度赞誉。
2008年,瞎子阿炳的《二泉映月》在中国首次环绕月球的人造卫星“嫦娥一号”升空的同时,唱响了整个世界和宇宙。
72年以前,街头艺人阿炳从未想过,他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曲子,会成为一首经典之作,而他本人,也会成为一位民间艺术家。
阿炳活着的时候,曾经在阴霾里打拼过,以一种执着和执着的态度生活,最终在黎明来临的时候,他却满怀悔恨地离开了人世。
阿炳是受难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,他吞下受难,以智慧的心灵滋润,绽放出优美的乐曲之花,柔美、动人心魄。